2021/06/24 10:02(10:50更新)
中國身為近代新興強權,各國都展開積極研究。然而,無論研究內容為新疆與西藏人權議題、中國外交政策,或是一帶一路,近年來都面臨來自「研究對象」中國的壓力,學術大國英國感受尤其深刻。
2017年,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要求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將敏感議題的論文從中國網站上移除,否則封鎖網站。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UP)成立於1534年,是僅次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英國第2大大學出版社、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出版社之一,甚至還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特許印刷單位。
「中國季刊」創辦在1960年,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主辦,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研究中國領域聲望最高的期刊之一,內容涵蓋近代中國和台灣,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刊物。
然而,「中國季刊」主編普林格爾(Tim Pringle)在發給編輯委員的郵件中指出,劍橋大學出版社遵守中國廣電總局的要求,下架了部分文章與評論,以免出版社整個網站遭封鎖。
下架文章多半與中國共產黨認為敏感的話題有關,諸如文革、天安門廣場、西藏、新疆、香港和台灣等,而下架的文章出版年度,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
普林格爾表示,「中國季刊」是全球領先的研究中國領域期刊,刊登文章遵守嚴格且雙向匿名審查機制,在國際處於最高地位。全球學者選擇在「中國季刊」發表文章,就是基於「中國季刊」的高標準及高度影響力。
他說,「中國季刊」最重視的是作者及讀者,也有責任維護學術界的學術自由。「中國季刊」將繼續努力,確保期刊上刊登的文章能讓儘量多的讀者閱讀,也會努力捍衛學術標準,維持期刊的影響力。
「中國季刊」提供的遭下架期刊目錄長達51頁,當中有37篇期刊標題提到台灣,另有27篇期刊標題提到「天安門」,提到「西藏」的更多達57篇。
劍橋大學出版社為了避免網站遭到封鎖,決定先行移除敏感議題文章。然而,中國政治審查之手伸向英國老牌期刊,引發學術界猛烈砲轟。劍橋大學出版社也被批評為把利益擺在學術自由之前,為了中國大市場而妥協。
劍橋大學出版社之後雖然把被撤下的315篇文章重新張貼上網。但學術界對於中國審查異議言論的情況感到憂心,認為「中國季刊」被審查下架,可能只是大規模學術掃蕩的前哨戰。
2019年,英國國會發布報告顯示,由北京下指導棋的機構,確實在英國試圖干擾言論與學術自由。報告指出,英國孔子學院的官員被目擊在一場學術會議上,對提到台灣的報告出言不遜。
而中國伸進學術界的無形審查之手,在不久之後,以法律形式再次襲來。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生效。由於當時正值暑假,弊端尚未立即浮現。然而,隨著各大學陸續開課,學術圈碰到的問題也浮上檯面。
由於港區國安法效力範圍大,外國人在外國行使當地的言論自由,主張香港獨立,也可能在香港被抓。對於研究主題與中國相關的學者,港區國安法的威脅不可輕忽。
英國牛津大學為保護修讀中國研究的學生免受香港特區國家安全法影響,去年開始特別准許部分報告可用匿名方式繳交,小組教學也改成一對一模式。除了報告與教學模式改變,學生也被告知不可將上課內容錄影或分享給外界,若這麼做將視為違紀。
牛津大學中國政治學副教授松頓(Patricia Thornton)說:「個別(或小班)指導課是集體批判性研究,個別指導課的整個精神端賴學術機構保障所有人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與學術自由的能力。」
她說,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怎樣上個別指導課?當中國宣稱有權利在各處干預下,要如何保護學術自由?」
她表示,不會改變教學內容,但會注意照顧學生,因為很多學生不是英國公民,會要求學生在交作業與課堂發表時以匿名方式進行,以提供一些額外保護。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今年發布新守則,呼籲在討論香港與中國議題的課堂上切勿錄影,避免這些內容會被當作證據,導致師生觸犯國安法。
不過,校方表示,這麼做純粹是為了保護師生,絕對不是自我審查。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馬曉月(Mareike Ohlberg)今年1月在英國國會「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舉辦的線上研討會表示,在1990年代,中共以審查方式,確保民眾不該聽到的訊息不會流入國內。
她說,到了21世紀,中共變得「積極主動」(proactive),透過「重塑世界」(reshaping the world)的方式,讓這個世界令中共感到安全。比起對抗那些躲過審查、傳進中國人民耳裡的惡意訊息,以及對中共國際政策充滿不信任的各國列強,中共想要的是形塑一個對自己更加有利的環境。
馬曉月表示,中共要做的是提升「話語權」(discourse power),包括媒體、文化、學術等領域,同時重塑各國際組織,贏取國際盟友支持。
她說,英國對中國而言最具吸引力的領域,其一在於參與英國5G建設,其二就是參與英國各大學研究。不過,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接近英國的另一項重大目的是希望藉此孤立最主要敵人,也就是美國。
英國前外交官與中國專家彭朝思(Charles Parton )表示,中共採用的另一個手段是「精英俘獲」(elite capture),任命在外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到中國公司、智庫或是大學任職,包括前政要、公務人員、商人和學術界或智庫的高級人員。
他強調,為了對抗中共,英國需要的是增進相關「知識」,包括對中共「統一戰線」(United Front)的了解,以及更多政府專家的加入,並且多與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交換意見。
根據今年初公布的最新研究,英國大學在許多高影響力的科學和技術類主題中,有超過1/5的研究與中國合作。英中研究人員合寫的學術文章總數,在2000年一年為750篇,占英國產量1%;到了2019年已增至1萬6267 篇,占英國產量11%。
中英攜手研究,以及英國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快速成長,已構成對英中合夥的「策略依賴」,使英國大學暴露於財務依賴、智慧財產遭竊、被經濟競爭對手利用等風險當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