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 。當您按下同意按鈕,代表您接受上述規範。

台商經營管理入境隨俗 擁有對當代中共第一手體會

中共改革開放後,台商赴陸浪潮已30餘載。圖為4月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共改革開放後,台商赴陸浪潮已30餘載。圖為4月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

2021/06/18 10:10(10:56更新)

中共改革開放後,台商赴陸浪潮已30餘載。台商作為先驅者,曾經改變了大陸的營商生態,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營、管理卻也一點一滴地受到中國共產黨這個百年老店,制定全新遊戲規則的影響而改變。

在2018年適逢改革開放40年之際,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曾經撰文提到台商是大陸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與貢獻者,並提到「如何促進與吸引台商,如何管理與規範台商,中央在相關法律制度與政策上不斷進行摸索、創新與完善。」

這篇文章中更提到,「先行先試」原本是針對台商執行新政策與探索制度的方式,如今已逐步成為普遍性理念與政策導向,並在許多領域廣泛使用與推行。

這樣的論點及定調並非僅是一家之言,不難看出在中共領導的經濟發展策略之下,以政策與台商經營連結之深。如今在中共建黨百年之時看來,仍是一套不過時的規則。

曾經在大陸經商長達30年的作家范疇觀察,在改革開放之初,共產黨與人民、企業達成一項買賣:「放棄你的政治權利,我容許賺錢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也反映在作為先鋒者,敲開中國市場的台商身上。因此在鄧小平時代,對於台商的政策支持遍地開花,要水、要電、要地、要人,只要你敢開口,幾乎沒有什麼是給不了的。

曾經在大陸經商長達30年的作家范疇觀察,在改革開放之初,共產黨與人民、企業達成一項買賣「放棄你的政治權利,我容許賺錢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也反映在作為先鋒者,敲開中國市場的台商身上。然而這項交易也逐漸改變,如今習近平時代逐漸收緊。中央社記者吳柏緯攝
曾經在大陸經商長達30年的作家范疇觀察,在改革開放之初,共產黨與人民、企業達成一項買賣「放棄你的政治權利,我容許賺錢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也反映在作為先鋒者,敲開中國市場的台商身上。然而這項交易也逐漸改變,如今習近平時代逐漸收緊。中央社記者吳柏緯攝

然而這項交易也逐漸改變,如今習近平時代逐漸收緊,支撐經濟活動已經不是「非台商不可」。

范疇指出,有些人看破了中國的市場,能撤離的早早就撤,撤不走的,就必須再次適應全新的遊戲規則。

以內銷市場為主的台商,例如食品業、民生必需品、餐飲或演藝經紀,由於市場固定,無法像製造業一樣說走就走,因此之後可能在經營管理面層面面臨較大挑戰。「除了一定程度與台灣切割之外,同時也要服從中共介入管理,或許還會給你留一點點好處。」

然而,范疇也不諱言,即便有這樣的約定,但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共產黨從來就沒有「不干涉、不影響企業」,而其中一個角色便是黨支部。

「我一直到了在中國將近10年,才發現我的公司裡有黨支部。」范疇笑說,原本以為自己只是一間不到百人的小企業,應該不會被共產黨看上,後來跟許多台商交流才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

范疇認為,在過去經濟發展掛帥的情形之下,企業內的黨支部其實僅是一個虛級的組織,成立的目的僅僅是共產黨規定,需要這樣的組織。「他們私下開個小會,但其實後來熟了,他們也不用瞞著,大家都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事。」

據范疇觀察,那個時代這些黨員對於企業老闆的忠心遠遠高過對黨,大家行禮如儀,倒也相安無事。

不過大概到了2010年之後,隨著政治氣氛的變化,范疇說,這壓力的來源便是習近平在18大上台。「黨支部就變成一個更加實質性的角色,不但擔負更大的政治任務,甚至直接介入企業經營與管理,在企業的董事會裡,甚至都有黨支部與黨員的身影在其中。」

他形容,這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更強力的介入企業經營,而且往往不是台商想要怎麼做,而是必須配合。

或許有些台商措手不及,然而在共產黨的雙手加強介入企業經營的情況之下,多數懂得看風向的台商,早已經超前部署了,調整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模式,藉此在黨的管理之下,仍能盡力掙一口新鮮空氣。

在大陸經商近30年的沈清揚(化名),於去年下半年返回台灣,他說一方面是對岸的疫情防控逐漸穩定,不像去年上半年那麼緊張;另一方面則是台灣的公司有要事必須處理,還是得親自跑一趟。

這次回台待的時間比他預期的久,但是他絲毫不擔心,因為在大陸30年,他自認在回台之前已經將公司的一切安排好,所有的事情都會有一套既定的標準作業流程(SOP)運作。

「我覺得與其說是台商的經營、管理方式受到對岸的各式規範,更像是一個入境隨俗的過程,台商們也會自我察覺,該怎麼做、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沈清揚說,他並不是特例,能夠在大陸生存的台商,或多或少都發展出一個生存之道。

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便是一種生存之道。沈清揚說,盡可能地滿足「能夠影響你的人」的需求便是其中一個大口換氣的方式,除了人情交誼之外,便是掌握當地政府的政策命令,或是他們被賦予的任務。

他說,雖然中央有中央的規定,但是中國各省甚至各縣的政府規定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工作內容,例如有的地方比較重視勞工權益或就業問題、有的地方比較重視環保,因此「投其所好」成了一種維持平衡的重要手段。

「舉例而言,在有就業問題的省分經商,如果能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獲保障,那麼你公司若有其他的問題,或許也不會是問題。相反的,如果你不懂得好好『學習』,延續著過去的模式,那麼恐怕會過得很辛苦。」沈清揚說。

而在急遽的變動之中,一些台商的二代或三代接班,也正為這個模式注入不同的新定義。

潘維誠(化名)是台商第二代,他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時,從美國學成返回到台灣,不久後旋即赴上海,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為了接班做準備。

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時回憶,剛從美國到中國大陸的時候,對於許多經營管理的模式都感到不適,「很多眉角都跟我在美國念書、實作的經驗不同。」他發現即便中國大陸已經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但是這種「洋人的東西」仍然在中國內部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玩法。

潘維誠提到,其實包含他在內的台商二代或三代,多數是在歐美接受相關的教育及訓練,因此還是會希望能「學以致用」,特別是現在台商的地位與情形已經不如當年父執輩白手起家時的輝煌,這對他們來說或許也是不一樣的機會,透過新模式,一方面持續經營下去,另一方面找到屬於這代台商跟中國大陸互動的方式。

「有些人接班之後,轉型做服務業,或是乾脆轉做投資者、把錢投入金融市場,一方面是為了擺脫過去製造業的困境,此外,在這些領域面對到的干預或影響,目前還是相對較小。畢竟錢跟企業都仍停泊在大陸,他們或許也比較放心。」潘維誠如此觀察。

不過他坦言,這樣的狀況也不知道還能多久,「但至少目前相安無事,走一步算一步。」

「在大陸,唯一不變的是多變。不只社會環境,政策也是,還有人心也是」沈清揚笑說,這才是共產黨式的企業經營心法吧。中共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台商,有人見過大風大浪,有人初來乍到,但無論如何,就像言談中所言,不難看出台商的適應力,就是在這樣的千錘百鍊中被打磨出來的。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