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0 10:15(12:40更新)
1842年,清廷在鴉片戰爭戰敗,被迫與英國政府議約,簽署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容包括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5處港口貿易,並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1860年,清廷在「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1898年,在列強瓜分時期,英國迫使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99年,擴大英屬香港領土,租期到1997年6月30日期滿。
香港不像英國多數的殖民地,「獨立」並非選項。在中共於1971年加入聯合國後,北京第一時間就推動香港和九龍從聯合國的「非自治」(non-self-governing)名單上移除,斷絕香港和九龍獨立自治的可能。
「非自治」名單上的地區,可以在聯合國的協助下「實現完全獨立與自由」。
1982年,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執政時期,英國外交部一份官方備忘錄上寫道:「我方僅能擁有新界的主權至1997年為止,其餘領土將無法自主。」
英國外交部的官員希望英國即使不能統治香港,至少能管理香港。1982年3月的一份備忘錄寫道:「香港必須繼續既定路線,例如英國路線來保持自治權,才能確保人們對這塊領土的信心,尤其是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
1982年4月,英國前首相希斯(Edward Heath)以佘契爾夫人的特使身分,會晤中共領導班子鄧小平。
鄧小平對有多年交情的希斯直言,「如果中國不把香港主權收回來,我們這些人誰也交不了帳」,並稱新界和香港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實際上是廢除的問題,並提出以「一國兩制」政策治理香港。
1982年9月,佘契爾夫人為了香港問題飛抵北京,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大陸的英國首相,雙方開始就香港未來進行談判。
根據佘契爾夫人基金會文獻,佘契爾夫人當時對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充滿懷疑,她在8月25日書寫的一份文件中表示:「我很清楚中國想要的方向,但我很懷疑他們的意圖,以及這是否可行。我想,這次訪問不會很容易。」
9月22日,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為佘契爾夫人歡迎儀式,兩人隨即在廣場旁的人民大會堂展開會談,首先商討的是中英已有共識的議題,尤其是有關蘇聯,香港被排在次要。
當晚,佘契爾夫人在趙紫陽為她所設的宴會上,舉起盛著茅台酒的酒杯發表祝酒辭時,說道:「今天我與趙總理進行了第一輪會談,但還沒有討論香港問題。我期待明天同趙總理研究這個主要問題。」
休息了一晚的佘契爾夫人,未料隔天她抵達人民大會堂之前,趙紫陽已在會場向媒體明白宣布了中共的立場。他說:「香港的主權,中國當然是要收回的。我所說的香港,不僅指新界,而是包括整個香港地區。」
換句話說,中共認為除了新界因租約屆滿99年而需收回外,清廷所割讓的香港島和九龍,也要一併收回。
佘契爾夫人希望即使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未來仍由英國治理。她在會談中表示,根據英國與清廷所簽訂的3個條約,1997年後,英國仍有權治理香港,但由於茲事體大,趙紫陽沒有回應。
9月24日,佘契爾夫人會見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
儘管佘契爾夫人依舊堅持3個條約必須遵守,並稱為了維持香港繁榮,必須繼續由英國管理。但是,鄧小平表示這個問題沒有迴旋餘地,主權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他並說:「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鄧小平稱:「中國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他還揚言,如果九七前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那麼中共將被迫提前收回,甚至用強制方式收回。
兩人會談後,據傳佘契爾夫人被這番對話所「震撼」,在人民大會堂門外的台階上摔了一跤。這次跌倒,似乎也預告了英國爭取香港治權的未來。
從1982年9月到1983年6月,被視為談判第一階段,主要討論原則性問題與過程。
返回倫敦後,佘契爾夫人經過一番思考,於1983年3月3日向趙紫陽發出密函,表示中共可以自認為擁有香港主權的立場,與英國展開談判。4月,趙覆函同意雙方舉行談判,開啟了談判第二階段。
從1983年7月12日到1984年9月19日,中共和英國連續進行了22輪談判。
根據英國政府在數十年後解密的文件,在談判桌上,英國建議包括「重訂租約」,新界租期轉為無限期,但遭中國否決,認為「不必要且不適當」。英國提出「以主權換治權」,把香港主權歸還中共,但保有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權利,依舊遭到中方反對。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他宣稱,新的中共憲法「允許設立特別行政區」,可以在香港施行不同於大陸的法律和經濟制度,香港將可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50年不變,但主權轉移到北京。
談判初期,英國堅持1997年後繼續管治香港,使談判陷入僵局。1983年,前英相希斯再次訪問中國,起到橋梁作用。
鄧小平對希斯明確指出,英國想用主權換治權是行不通的。談判核心應該是中國在1997年順利接受香港主權,而不會引起動盪,英國利益不會受損,希望今後會談不要糾纏主權換治權問題,如果英方不改變態度,中國不得不單方面公布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
希斯回國後轉述鄧小平態度,說服佘契爾夫人改變立場。佘契爾夫人之後致函,表示願意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問題,作出讓步,打破僵局。
日後探討希斯的角色時,許多人認為他的意見並不中立,而是參雜了許多保守黨內的愛恨糾葛,導致他選邊站,成為中國的代辯人。
希斯在1965年到1975年擔任保守黨黨魁,但在他領導下,保守黨多次在大選失利,最終佘契爾夫人成功將他擊敗,繼任黨魁。他在1974年卸任首相後,多次訪問中國,促成兩國建交,被鄧小平形容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84年12月19日,佘契爾夫人和趙紫陽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談判桌上沒有香港人,但香港的未來與自由就此被改變。
儀式結束後,當時80歲的鄧小平向在場記者說到他的願望,就是到1997年時,他的體力若可支撐,一定要去香港看看。
但實際主導中共對英國談判的鄧小平,在1997年2月19日去世。而主權移交時仍在世的趙紫陽,因為對1989年六四事件的處理方式,與鄧小平有不同主張而被軟禁,並被媒體刻意遺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