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 。當您按下同意按鈕,代表您接受上述規範。

時過境遷談交往政策 美國學者警惕現狀

前美國總統川普2020年5月公布白宮「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報告,承認交往政策失敗。圖為2017年11月川普與習近平在北京會面。(中新社)。
前美國總統川普2020年5月公布白宮「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報告,承認交往政策失敗。圖為2017年11月川普與習近平在北京會面。(中新社)。

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記者江今葉

2021/06/23 10:13(11:38更新)

隨著中國崛起帶來威脅,引來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失敗的爭辯,但主張透過交往政策將中國帶入國際的美國專家學者認為,交往政策並未失敗,中國確實有所改變。

1971年7月15日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借途巴基斯坦密訪北京,敲開鐵幕中國的大門,也開啟長達50年的美中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中國被帶入國際社會,並逐漸成為國際社群的要角。

但隨著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軍事與政治威脅,對交往政策質疑的聲音日益升高。

2020年5月,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公布白宮「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報告,承認交往政策失敗,低估中共限制中國經濟與政治改革規模的意志。美國將調整對中戰略,因應中國挑戰並確保自身與盟邦利益。

儘管鷹派主張揚棄交往政策,但倡議和平往來的知華派、熊貓派仍堅持唯有交往才能帶來和平與發展。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是交往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他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簡單解釋交往政策的必要性,他說:「除非單純與另一個國家全面交戰,否則始終需要一個交往策略」。

時任總統尼克森(右)1972年訪問中國,與當時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面握手。(圖取自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網頁archives.gov)
時任總統尼克森(右)1972年訪問中國,與當時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面握手。(圖取自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網頁archives.gov)

他表示,國際社會需要的是合作,合作就需要往來。交往並不意味著放棄國家權力,而是透過交往嘗試,以與其他國家利益相符的合作方式增進自身利益。

對於外界認為美中交往政策的目標是要將中國變成一個現代、自由的民主國家的說法,芮效儉直言這是錯誤理解。

他指出,交往政策不是要改變其他國家的政治制度,但中國會因為交往產生改變,中國學生到海外留學,將西方思維帶回中國,對中國帶來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交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美國利益。

深入參與美中交往初期外交往來的芮效儉說,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是個高度意識形態的國家,但也正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毛澤東與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達成協議,雙方同意聯手對抗蘇聯,「正確的交往能產生積極結果」。

至於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芮效儉指出,這也是為何中國領導人會提出「和平崛起」概念的原因,因為他們意識到隨著中國強盛,外界會對中國感到擔憂,所以中國提出和平崛起,推動周邊外交。

但芮效儉也指出,美蘇對抗和美中對抗的最大不同在於,中國在經濟發展創造巨大利益,多數國家儘管擔憂經濟被中國主導,但並不想中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美國應當關注的不是軍事挑戰,而是經濟挑戰,美中仍須往來,在需要合作之處合作,但同時做好準備,在美國利益未被適當確保時採取強硬立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榮譽教授藍普頓(David Lampton)在談到交往政策時,對中國人民給了個讚,也認為西方社會不能將交往政策的失敗視為中國的錯,而成功的部分全歸功於西方。

對於目前主流普遍認為交往政策沒能成功,中國雖然變得強大卻並未與西方更加合作的說法,藍普頓並未反駁這樣的敘事,但堅信交往政策是成功的。交往政策讓中國建立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是多元社會與多元治理的基礎,中國變得富裕、中國留學生帶進的新思維。只是環境已經改變,中國也發生變化,美國也面臨政策調整壓力。

藍普頓認為,從尼克森訪華到習近平主政,過去40年來交往政策一直在調整。尼克森訪問中國時想要的是聯中抗俄、鄧小平時代雙方往來擴到大經濟與軍事合作。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美國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對中國的許多制裁至今仍然有效。

之後鄧小平南巡,美中交往政策也被重新點燃,美國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融入國際經濟社會。習近平上台後,中國政府的作為也讓美國做出政策調整,包括國會通過香港政策法案(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任內也做出外交政策調整,推動「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

藍普頓強調,交往政策不是靜態、不符合現實的政策,交往政策始終在思考中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與美國利益。

面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說,曾參與連署「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致川普公開信的藍普頓並不認為中國想要宰制世界,中國期望的是握有極大影響力,足以否決會損害其國家利益的行動。

曾參與連署「中國不是敵人」致美國總統川普(左)公開信的美國學者藍普頓並不認為中國想要宰制世界。圖為2019年6月29日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於日本大阪會面。(中新社)
曾參與連署「中國不是敵人」致美國總統川普(左)公開信的美國學者藍普頓並不認為中國想要宰制世界。圖為2019年6月29日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於日本大阪會面。(中新社)

藍普頓指出,對於一個人口占全球20%、經濟成長率介於6%到8%的國家,中國肯定希望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樞紐,成為領頭羊。但若是將宰制全球定為目標,將會使中國樹敵無數,何況中國內部問題叢生:中國人口老化速度快於預期,意味著將需要龐大的福利、社會保障與醫療成本;中國的基礎建設幾乎都是在過去20年中興建的,意味他們將在同一時間面臨修繕問題。這都意味中國必須更花力氣在處理自身議題上。

對於美中近來對抗情勢升高,藍普頓感到擔憂。他表示,從尼克森到歐巴馬第一任任期的大部分時間,美國的基本政策是讓中國安心,中國則是向西方保證不會成為麻煩製造者。當時的中國談和平崛起,美國則表達對強大、穩定中國的期待。

但現在美中從確保政策轉向威嚇政策,中國對區域施加軍事壓力、美國開始大談增加對亞太區域的軍事力量。藍普頓指出,威嚇政策意味相互威脅,也因此必須更加謹慎面對威脅,同時也確保另一方相信你的實力。中國認為中國正在崛起,美國正在衰敗,而美國仍具備堅定的實力,這也意味若一方沒有確切收到正確訊息,將帶來危險的結果。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