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與經濟

令和時代希望之鑰 日人樂觀看東奧

奧運會帶來人潮,日本民眾希望它也會帶來錢潮,更希望透過這次大會讓國際知道,經歷過311地震的日本,已經沒事了。

楊千慧、羅友辰
外文新聞中心編輯、副主任編輯

無論是賽場還是選手村,東京奧運相關設施工地附近,處處能聽見施工聲。工地不間斷響起的敲擊聲響,宛如東奧步步逼近的腳步。2013年,國際奧委會(IOC)宣布下屆奧運主辦城市為東京,日本各地掀起一片歡呼。如今距離開幕倒數一年,日本民眾從當初的支持或懷疑,如何看待國際體壇盛事移師東京?

奧運帶來人潮 東京民眾樂觀以待

中央社採訪團6月中旬在東京街頭訪問了許多民眾,不少人認為東奧是讓外國人看見日本優點的好機會,期盼讓更多人喜歡日本。

也有民眾期待東奧能吸引更多外國旅客造訪。上班族聚集的新橋車站附近,一名上班族表示,訪日外國旅客增加可讓城市蓬勃起來。本次東奧賽場不只在東京,散落在近郊縣市、位於311地震災區的賽場也有。他期盼奧運能為這些地方帶來人潮,更希望因奧運訪日而發現日本魅力的外國人,未來再度來訪。

不過也有民眾指出,要迎接外國遊客,環境及設施整備需再改進。一名現居美國暫回日本的男性表示,東京的外國人比以前增加許多,這是他回國後第一個注意到的現象,但公共Wi-Fi的訊號相當弱,一直連不上。

距離東京奧運開幕倒數一年,東京有明體育館正在施工,工地不間斷響起的敲擊聲響,宛如東奧步步逼近的腳步。(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攝)
距離東京奧運開幕倒數一年,東京有明體育館正在施工,工地不間斷響起的敲擊聲響,宛如東奧步步逼近的腳步。(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攝)

迎接奧運 日人盼景氣改善

2020東奧期間,預料大批觀光客將湧入,特別是開閉幕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附近。

在主場館奧運廣場附近開日本料理店的白井武志,現年78歲,已將店交棒給兒子。他說餐廳所在的美食街平時外國人較少,客群也以老顧客為主,比賽期間的外國遊客人潮,現在還無法想像,「只能順其自然了」。如何招待外籍客人,他仍在思考中,店裡目前沒有提供外文菜單。

日本觀光廳每年針對訪日外國人進行調查,近期結果顯示,雖然外國遊客在旅行當中「未感任何困擾」比例為36.6%,創歷年新高,但感到困擾項目前3名仍然是「無法和工作人員溝通」、「公共Wi-Fi環境」與「招牌及地圖外語說明太少或不清楚」,依序為20.6%、18.7%及16.4%,顯示訪日外國遊客的需要無法充分滿足,仍有改善空間。

觀光廳調查訪日外國人,語言問題還是最主要困擾。圖為日本街頭的外國觀光客。(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觀光廳調查訪日外國人,語言問題還是最主要困擾。圖為日本街頭的外國觀光客。(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也有民眾認為,奧運對經濟振興有幫助。另一位上班族提到,美中貿易戰導致未來不確定性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狀況相較穩定的日本應該帶領世界。而且不只奧運,今年9月橄欖球世界盃也將在東京開幕,2025年還有大阪世博,希望日本可藉此帶動周遭國家經濟。

一名22歲的日本男子認為,1964年東奧為日本帶來很大發展。他將在明年迎接生命中第一次在東京舉辦的奧運,「期待有超越想像的大發展」。

在東京經營理財投資顧問公司的田中先生認為東奧可以活化日本經濟,如果外國人來東京看奧運,甚至在日本定居下來,促使人口增加,他們的生意也做得成。田中的同事林先生則關心不動產價格是否能維持。

東京街頭新氣象 新款計程車環保空間大

奧運將為東京帶來許多人潮,交通運輸是一大課題。為了迎接奧運,日本推出通用設計的新款計程車JPN TAXI,推動計程車更新換代。車體色彩在日本具有悠久歷史的「深藍」為基底,貼在後門上的白色東奧徽章顯得更清楚。

駕駛新計程車的司機須藤憂心,比賽期間會交通管制,是否導致計程車不好行動,加上目前預測顯示,比賽期間高速公路的塞車會相當嚴重,車流也有可能會湧進一般道路。他笑著說:「搞不好坐電車還比較快呢。」

對於將在賽事期間在東京駕駛計程車,他表示非常興奮。須藤提到,這次奧運對自己來說是第一次在東京承辦的奧運,在比賽期間可以在東京工作非常難得,滿幸運的。

日本為奧運推出的新款計程車,車體色彩以有悠久歷史的「深藍」為底,後門貼上白色奧運徽章。(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日本為奧運推出的新款計程車,車體色彩以有悠久歷史的「深藍」為底,後門貼上白色奧運徽章。(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311震災後 讓世界知道日本已經沒事了

為期兩個多禮拜的奧運結束後,帕運接著在明年8月25日揭幕。住在東京澀谷的媽媽期待跟小孩一起觀賽,她上小學的孩子生病,希望能夠帶孩子去看帕運。孩子最近在國小經常上奧運相關的課,校方也邀請帕運選手到學校向學生介紹運動規則等。

2011年發生311大地震,日本政府藉由這次奧運向世界展現災後復興和重建。記者提到時,這位媽媽表示,雖然不知道世界如何看待311,或許許多人感到相當震驚,希望透過這次奧運讓他們知道,日本已經沒事了。(編輯:廖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