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狙殺伊朗將領 會點燃中東戰火嗎?

美國3日在伊拉克狙殺伊朗軍情最重要將領蘇雷曼尼,伊朗8日發射十多枚飛彈回擊美國駐伊拉克軍事基地。美國與伊朗瀕臨開戰,對中東的政治局勢有什麼影響?美國與伊朗的恩怨,為什麼會牽扯伊拉克?

最新更新:2020/01/13 15:48
川普狙殺伊朗將領 會點燃中東戰火嗎?封面
川普下令擊殺伊朗將領

川普下令擊殺伊朗將領

美軍1月3日用無人偵察機空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擊斃伊朗高階將領「聖城部隊」指揮官蘇雷曼尼和伊拉克民兵組織 「人民動員」次長穆罕迪斯;這是美國總統川普親自下達的命令。伊朗矢言將「嚴厲報復」,數萬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頭示威、焚燒美國國旗,高喊「美國去死」;美國則下令在中東增兵數千人,並表示已鎖定52個「對伊朗和伊斯蘭文化十分重要的」設施,警告伊朗勿輕舉妄動。伊朗也宣布,不再遵守核協議中對於核子作業的限制。

蘇雷曼尼:伊朗第二把交椅

蘇雷曼尼:伊朗第二把交椅

蘇雷曼尼是伊朗中東戰略布局的幕後影武者,在伊朗的地位僅次於最高領袖哈米尼。他出身寒微,19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以軍事指揮幹才闖出名號,被封為「活烈士」。1998年,他開始領導伊朗負責國外行動的特種部隊「聖城部隊」,把影響力擴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也因協助擊垮伊斯蘭國,奠定他在伊朗和其他中東國家人民眼中的英雄地位。美國前任總統小布希與歐巴馬皆視蘇雷曼尼為致命敵手,並對他監控多年,但因擔心過度挑釁伊朗而未對他下手。

為什麼這個時間點殺他?

為什麼這個時間點殺他?

12月27日,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遇襲,一名美國承包商喪生。美國指控是親伊朗民兵組織「真主黨旅」所為,並以空襲報復,至少25名民兵喪生。12月31日,數千名伊拉克群眾圍攻巴格達美國大使館抗議,讓川普大怒。美國高層官員說,現在鎖定蘇雷曼尼,是因發現伊朗有新一波對美國使領館與軍事人員的威脅。但狙殺蘇雷曼尼的時間點,選在美國參議院準備處理川普彈劾案之際,也引發眾多議論。

美國國內與國際反應

美國國內與國際反應

美國發動空襲之前,不僅沒有通知地主國伊拉克,也沒有告知國會。為了避免川普在中東地區引發一場新戰爭,美國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1月3日緊急提案,援引戰爭權力法,要求軍事行動前須經國會辯論和投票,但川普所屬的共和黨在參議院占多數,這項提案可能過不了關。當然,此舉在國際間也遭受批評。聯合國秘書長表示,這個「世界承受不起」再一次發生波斯灣戰爭。

美國伊朗多年的愛恨情仇

美國伊朗多年的愛恨情仇

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美國支持的巴勒維國王外逃,原本流亡的穆斯林領袖何梅尼回國掌權,成為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同年,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學生占領德黑蘭美國大使館,挾持52名美國外交官員和平民作為人質,直到444天後才放人,美國1980年憤而與伊朗斷交。2013至2016年,美伊關係一度改善並達成核子協議,但川普2018年退出核協議,重新對伊朗實行嚴厲經濟制裁,兩國關係再度惡化。

美國與伊朗的恩怨 為什麼牽扯伊拉克?

美國與伊朗的恩怨 為什麼牽扯伊拉克?

伊拉克近來成為美國和伊朗角力的戰場,這起空襲行動,更讓伊拉克成為衝突前線。美國2003年推翻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後,便一直與伊拉克維持密切的軍事合作,但近年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力已逐漸凌駕於美國之上。伊朗不僅是伊拉克最大的貿易夥伴,也積極與伊拉克政治人物及武裝派系建立私人關係。蘇雷曼尼在伊拉克動盪時期,就定期進入巴格達,與伊拉克高官會談。

伊拉克要美撤軍 中東風雲再添變數

伊拉克要美撤軍 中東風雲再添變數

2019年10月起,伊拉克全國出現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其中一項訴求是反對伊朗操控伊拉克政治經濟,但美軍突襲擊斃蘇雷曼尼,可能讓局勢轉變。伊拉克國會5日通過決議案,要求政府敦促美軍撤離。美軍一旦撤離,恐為中東地區帶來高度風險。2011年美軍首次撤離伊拉克時,留下安全真空,導致充滿暴力的遜尼派聖戰組織伊斯蘭國勢力崛起,進而在部分伊拉克和敘利亞領土上建國。

伊朗飛彈攻擊美軍駐伊拉克基地

伊朗飛彈攻擊美軍駐伊拉克基地

伊朗8日發射十多枚彈道飛彈,攻擊美國與聯軍部隊駐紮伊拉克的兩個空軍基地,以報復美軍行動,但在空襲前事先通知伊拉克。情報評估顯示,伊朗手下留情,刻意避免造成美軍傷亡。美國總統川普表示,沒有美國人受傷,將加強對伊朗的制裁,並強調美國不希望動武,仍盼與伊朗達成協議維持和平。

伊朗其他還擊手段

伊朗其他還擊手段

伊朗若攻擊美國、以色列或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地區的設施,將掀起全面性的區域衝突,不過分析指出,相較於軍事攻擊,伊朗更可能採取網路攻擊、破壞中東原油供應,或策動代理人戰爭,在中東各地掀起烽火。除了伊拉克什葉派民兵,伊朗也支持葉門叛軍青年運動、黎巴嫩真主黨等武裝勢力。真主黨領袖宣布,伊朗、敘利亞和真主黨在內的反西方和以色列聯盟要將美軍趕出中東地區,被外界視為中東局勢演變的預告。

企劃製作/楊舒晴

照片來源/中央社、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安納杜魯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