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安全守則一次看 行前必備裝備清單、迷路謹記4原則

台灣擁有超過200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登百岳活動風氣日盛,越來越多民眾走出戶外,山域事故、山難事件卻頻傳。登山並非毫無風險活動,如何親近山林後平安返途,人人皆須做好準備。

最新更新:2025/04/14 15:01
登山安全守則一次看 行前必備裝備清單、迷路謹記4原則封面
山難事故近年倍增 迷途創傷是求援主因

山難事故近年倍增 迷途創傷是求援主因

過去10年共發生3450件山域事故,原因包括迷路、受傷、高山症、裝備不齊全及雪地滑落、失溫等狀況。近4年案件數大幅增長,發生族群以自組隊伍、50至59歲最高,迷路及創傷是求援最大主因。

路線挑選有學問

路線挑選有學問

避免突發事件引起山域事故,民眾登山前可參考營建署的「國家公園步道系統分級」,步道依里程、天數、難度等級、困難地形等,從易至難分為0至6級,可根據前往路線、自身體能的適配度決定行程。通常第3級以上須有過夜準備、入園申請,建議攀登者得具備一定體力,及基本地圖判讀能力。

必備裝備攻略

必備裝備攻略

登山健行裝備宜輕簡、實用,重量不超過1/3體重。衣著採「三層式」穿法:內層排汗(排汗透氣快乾材質)、中層保暖(以羊毛、羽毛、刷毛為主),以及外層防風雨(兩截式防風防水透氣衣褲較好,如GORE-TEX材質)。糧食準備可分正餐、行動糧(可隨時補充的食物,如肉乾、果乾)、備用糧(快速補充能量的高熱量食物,如泡麵)。以量輕、可久放、熱量高,並含三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為原則。實際內容可再依地形、氣候等因素調整。

雪地三寶還不夠 充足「雪地知識」很重要

雪地三寶還不夠 充足「雪地知識」很重要

若在雪季期間登山,步道可能被積雪覆蓋,雪地三寶「岩盔、冰爪、冰斧」是必備裝備,也應做好行前規劃,建議下載並學會使用離線地圖APP,由專業領隊帶領。積雪融化後,結冰使步道溼滑,暗藏迷路、墜谷、受困失溫等風險,是最危險的時刻,因此充足的行進技術與雪地知識格外重要,登山經驗不足者切勿貿然入山。

登山用火要注意

登山用火要注意

登山時若用火不慎,不僅可能引發森林火災,也會造成生態浩劫。NCC前專委喬建中2021年帶團途經玉山國家公園杜鵑營地,任由隊員違法就地砍伐、取柴及生火,釀成延燒12天、近80公頃林地的森林火災。國家公園或森林保護區皆禁止營火、烤肉等引火行為,國家公園原則上禁止炊煮,不過在公告許可區域或經過核准,則可例外。

哪些身體狀況要注意?高山症是什麼?

高山症指高海拔特殊環境導致的人體症狀,離開高度環境(下山)、休息及藥物治療,都是治療方式。常見的高山症有3種,「急性高山病」有頭痛症狀,嘔吐是惡化指標;「高海拔腦水腫」會有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等症狀,步態不穩是重要判定指標,若未及時治療,24小時內可能致死;「高海拔肺水腫」會導致運動能力變差,休息時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

迷路怎麼辦?記住「S.T.O.P」口訣

迷路怎麼辦?記住「S.T.O.P」口訣

內政部提醒民眾在山中迷路時,牢記STOP口訣,也可以用手機撥打112緊急救難號碼;以兩人為一組下山求援,或是在原地留下求救訊號等待救援。求救訊號可選擇在空曠處留下SOS、×等國際災難信號,或利用聲音(哨子、呼叫、敲擊)、光線(手電筒、鏡片、反光、煙火)、煙霧、旗子、手勢、信號彈等方式發出信號。

領隊有照顧隊員義務

領隊有照顧隊員義務

與好友一同登山健行,應隨時注意彼此身體狀況,以防事故發生,意外發生時也要照顧彼此。若登山地點為台灣部分縣市規定的特定山域,應由「領隊」帶領。連續數日的登山活動較一般日常活動更具風險,負責規畫登山活動的嚮導、領隊,有照看隊員安危的職責。曾有領隊未提醒隊員攜帶雪攀裝備,遇雪仍繼續行程,最後隊員在返途摔落谷底身亡,法院依過失致死罪判處領隊1年8月徒刑。若登山隊成員未善盡義務防止危險發生,也須負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遵守無痕山林守則 享受山林同時保護生態

遵守無痕山林守則 享受山林同時保護生態

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源自美國無痕旅遊行動概念,提醒人們在戶外遊憩時,注意如何降低對大自然的衝擊、減少對生物棲地的危害。7項準則包括:事前蒐集戶外知識與當地資訊、妥善處理垃圾、在規劃好的範圍內活動(不走捷徑)、不任意改變自然環境(樹木、石頭與動物的排遺)、減少用火、不餵食野生動物,和審慎思考自身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企劃製作/黑立安、林品妤

照片來源/中央社、林務局、玉山國家公園Facebook、Unsplash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