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快崩潰了 誰點燃2750噸硝酸銨及人民怒火?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大爆炸,造成數千人死傷,周遭建築物全毀。這場爆炸對原已陷入政局動盪、經濟崩潰的國家是致命的一擊,災後2天超過5萬人連署請求前殖民宗主國法國接手治理,究竟黎巴嫩人民為何如此憤怒?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大爆炸,造成數千人死傷,周遭建築物全毀。這場爆炸對原已陷入政局動盪、經濟崩潰的國家是致命的一擊,災後2天超過5萬人連署請求前殖民宗主國法國接手治理,究竟黎巴嫩人民為何如此憤怒?
貝魯特港區8月4日傳來轟天巨響並出現蕈狀雲,相當於1800噸黃色炸藥(TNT)的爆炸威力,幾乎摧毀了整個港口工業區,就連160公里外的地中海島嶼賽普勒斯都有感。大爆炸至少造成154人身亡、約5000人受傷,一名德國女性外交官也喪命,約30萬人無家可歸。爆炸損毀大半個貝魯特,災損估計超過30億美元(約新台幣900億元)。
大爆炸肇因於存放在倉庫的2750噸硝酸銨被引燃。媒體披露,2013年9月一艘俄羅斯籍的貨輪原定要將船上的硝酸銨交付給莫三比克炸藥製造商,卻因「技術問題」而停靠貝魯特。船長指控,船東貪心地要求將貨輪加載貨物,但由於船上有大批易爆物,「這恐會毀了整艘船」。之後貨輪因為港埠費用問題陷入法律糾紛,官員不允許航行,船東和船員遺棄貨輪。幾個月後,硝酸銨卸載存放碼頭倉庫,一放就超過6年。
硝酸銨混合燃油就會成為強力炸藥,被廣泛用於建築業,在非高溫的正常存放環境下不易被引燃。影像顯示,這場災難一開始,從大火中升騰的煙霧裡出現火光和亮光,專家推論可能是倉庫內爆竹引燃釀禍。半島電視台報導,黎巴嫩海關至少6度發函請求司法部門裁定將存放港區的危險硝酸銨轉運卻未獲回覆。多名港區官員及工作人員已遭當局拘留。
貝魯特受災民眾表示,整座城巿「全是玻璃」,彷彿置身恐怖電影,大家都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紐約時報報導,當壟罩貝魯特的煙塵消散後,人們已從震驚轉變成震怒。在斷垣殘壁中清理家園的居民,大多將爆炸視為黎巴嫩領導人長年管理不善和怠忽職守的後果。民眾怒不可遏,是因這場災難並非世仇外敵造成,而是自食惡果。
黎巴嫩經濟面臨嚴重外匯短缺,通貨膨脹超過89%,今年3月甚至違約停止償還債務。由於缺乏經濟改革,黎巴嫩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紓困談判陷入僵局,銀行系統周轉不靈、流動性不足,IMF預估黎巴嫩2020年經濟將萎縮12%。大爆炸所需重建經費可能要150億美元(約新台幣4500億元),若無國際援助,黎巴嫩可能捱不過這場難關。
黎巴嫩依教派分配政治權力的體制滋養裙帶網絡,各派系為了自身利益相互角力,造成政局動盪,經濟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困境,民眾對於自1975至1990年內戰以來便主導國家的統治菁英大感憤怒,不滿政府貪污無能,大規模抗爭一波接一波,前總理哈里里2019年10月下台,仍未能平息民怨。如今大爆炸不僅摧毀家園,存放榖物的糧食筒倉也遭波及,全國面臨斷糧危機,再次激起民眾怒火,2020年8月6日反政府示威者在街頭縱火、扔石頭,警察則以催淚彈驅散。
黎巴嫩原是法國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將原屬鄂圖曼帝國的部分領土委託法國監管,其中包含黎巴嫩;1943年黎巴嫩才宣布獨立。許多黎巴嫩人認為法國打造了現代黎巴嫩的政治結構,甚至視法國為黎巴嫩的「教母」。大爆炸2天後,超過5萬人連署請求法國「在未來10年間治理黎巴嫩」。法國總統馬克宏8月6日抵達貝魯特,是災後首位造訪的國際領袖,他承諾全力給予人道救助,並呼籲黎巴嫩推動政治改革。
大爆炸發生後,無論是黎巴嫩盟友還是傳統敵對國家,紛紛向黎巴嫩表達援助意願,包括美國、法國、卡達、科威特、土耳其、伊朗等,歐盟8月6日宣布已發放3300萬歐元(約新台幣11.6億元)用於初期緊急援助,並調動義大利醫療船等物資協助。與黎巴嫩處於衝突狀態的以色列,不僅願意提供人道援助,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政廳更把黎巴嫩國旗投影在整棟建物上,同表哀戚。
企劃製作/趙敏雅、王靖怡、盧柏蓉
照片來源/安納杜魯新聞社、美聯社、以色列特拉維夫市長赫爾代推特、中央社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