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亡成為選擇:安樂死在台灣可行嗎?正反意見怎麼說?

死亡曾經是社會忌諱話題,隨時代變化,民眾對生命價值產生不同想法,愈趨高齡化的現代社會,病痛與死亡愈是無可迴避的議題。在台灣,安樂死議題40年來討論不曾間斷,王曉民案、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都曾掀起激辯。日前葡萄牙通過安樂死法案,這項極具爭議的生死習題再度浮上檯面。哪些國家允許安樂死?台灣討論的爭點是什麼?支持與反對的理由又是什麼?

最新更新:2023/06/02 20:29
當死亡成為選擇:安樂死在台灣可行嗎?正反意見怎麼說?封面
什麼是安樂死、協助自殺?

什麼是安樂死、協助自殺?

經過漫長爭論,葡萄牙國會5月13日通過法案,允許年滿18歲且患有絕症,身受「持續性、難以忍受」痛苦的人,可申請安樂死或協助自殺。安樂死為他人對患者施以致命藥物;協助自殺則是由他人提供致命藥物,患者自行使用。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哪些國家及地區合法安樂死?

哪些國家及地區合法安樂死?

允許安樂死及協助自殺: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哥倫比亞、加拿大、葡萄牙、澳洲(維多利亞州、西澳州、塔斯馬尼亞州、昆士蘭州、南澳州、新南威爾斯州)、紐西蘭

允許協助自殺:瑞士、美國(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哥倫比亞特區、佛蒙特州、加州、科羅拉多州、夏威夷州、新澤西州、緬因州、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奧地利

台灣首例安樂死請願

台灣首例安樂死請願

1963年高中生王曉民因車禍成為植物人,在父母照顧下度過數十個年頭。她的母親擔心自己死後女兒無人照護,1982年向立法院請願制定安樂死法。此案在立法院引發激辯,多數立委反對。1986年立法院首次舉辦安樂死座談會,台灣社會開始思考安樂死的可行性,但未獲共識。王曉民的父母最終因疾病早一步離世,她本人在病榻上度過47年,直到2010年去世都未清醒。

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再掀討論

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再掀討論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飽受病痛折磨,先因膽管阻塞切除膽囊又切胃,後罹患胰臟癌末期。他不願成為家人負擔,也不想成為全身插管的「活死人」,致力推動國內安樂死合法化,2016年底上書總統蔡英文,盼成為台灣合法安樂死首例。等不到安樂死立法,2018年6月傅達仁赴瑞士「尊嚴」組織執行「輔助自殺」離世。同年醫師江盛發起安樂死公投連署,但未達成案門檻。

台灣如何保障善終權?

台灣如何保障善終權?

台灣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病人可透過預立意願書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2019年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上路,民眾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選擇「接受、撤除、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且適用對象不再限末期病人,擴大為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等5臨床條件,保障病人善終權益和完整知情權。民眾在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前,需先到醫療院所諮商,才能在諮商後現場簽署或帶回家簽署,然後註記到健保卡;沒有經過指定流程,自行上網下載填寫並不具法律效力。

病主法不等於安樂死

病主法不等於安樂死

安樂死是透過加工方式縮短生命,但安寧緩和醫療或病主法,病人的死亡歸因於疾病,醫療端依病人意願不加以干涉,讓其自然死亡。馬偕醫院安寧中心資深主治醫師蘇文浩曾表示,安樂死的目的是透過某種方式追求好的「死亡品質」、不想要痛苦,但安寧緩和條例和病主法是追求臨終前好的「生活品質」,兩者訴求不同。國民健康署也說明,安寧療護並非消極等死或放棄治療,而是在專業評估後避免持續無效的治療、增加痛苦,協助病友與家屬面對死亡、共享最後時光。

支持者:人有權決定生命最後走向

曾推動安樂死合法化公投的醫師江盛表示,醫學倫理強調尊重病患自主權是最高原則,人應擁有必要時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且若讓安樂死與安寧緩和醫療成為不衝突的雙軌,讓病患可選擇「尊嚴死去」,有權決定人生最後走向時,內心也會相對安定。有學者認為,現行法規已認定病人可透過放棄醫療等手段達死亡目的,凸顯法律認定人民有權利延長或縮短自己的生命。且若台灣不開放安樂死,民眾只能到國外執行,對經濟能力不佳者反而不公平。

反對者:擔憂引發滑坡效應

反對者:擔憂引發滑坡效應

反對者認為,安樂死或協助自殺貶低生命尊嚴,也違反不應殺人的基本道德原則。也有許多人擔心「滑坡效應」——可能引起貧窮者、弱勢及重症病患等蜂擁申請。以國外案例來看,即使在安樂死已合法化逾20年的比利時仍有反對聲浪,批評者認為審查系統不透明、欠缺客觀標準,例如醫師有多少時間做決定?有沒有善盡諮詢及充分判斷?當安樂死案例增多後,是否大家會愈來愈認同「你很痛苦,所以你可以不用活了」的看法,破壞社會互助關懷的價值?

台灣還待探求共識

台灣還待探求共識

儘管安樂死議題不時被提起、討論,社會各界仍難有共識。安樂死的合法與否,考量的不只是久病、想結束生命的族群,重點也在於要「借他人之力」完成,責任通常落在醫療人員身上,也可能引發醫師角色的混淆。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在醫師誓詞或世界醫學協會政策中,均要求醫師不參與安樂死相關事情,就衛福部立場而言,若要說服醫師牴觸自己的倫理規範「有點奇怪」,不宜由政府積極推動安樂死。

企劃製作/曹亞沿、趙敏雅、邱柏綱

照片來源/中央社、Pixabay圖庫 、Unsplash圖庫 、衛福部網站、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