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旋轉您的裝置達到最佳閱讀體驗
其人其事

開創元首外交 李登輝走向國際掀兩岸危機

最新更新:2020/07/31 13:39
1995年6月,李登輝(左1)踏上美國本土,並在母校康乃爾大學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發表公開演講。這場演講登上國際媒體版面,隨後掀起台海飛彈危機。(中央社檔案照片)
1995年6月,李登輝(左1)踏上美國本土,並在母校康乃爾大學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發表公開演講。這場演講登上國際媒體版面,隨後掀起台海飛彈危機。(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侯姿瑩台北30日電)李登輝1988年至2000年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他不僅創下訪問新加坡、印尼等非邦交國的先例,開啟過境外交,更是台美斷交後,首位訪問美國、進行公開演講的中華民國總統,也激怒中共,掀起台海飛彈危機。

1988年時任總統蔣經國逝世,當時擔任副總統的李登輝繼任總統,儘管台灣國際處境舉步維艱,但李登輝認為台灣應該走出去,任內推動務實外交,透過元首出訪拓展中華民國的國際能見度。

1989年3月,李登輝就任一年多後,應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邀訪問星國。這是李登輝首度以總統身分出訪,創下台灣總統訪問非邦交國的先例。

1989年3月,李登輝應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邀,訪問星國。這是李登輝首度以總統身份出訪,並創下台灣總統訪問非邦交國的先例。圖為李登輝夫婦(右)結束訪問新加坡,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左2)到機場送行。(中央社檔案照片)
1989年3月,李登輝應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邀,訪問星國。這是李登輝首度以總統身份出訪,並創下台灣總統訪問非邦交國的先例。圖為李登輝夫婦(右)結束訪問新加坡,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左2)到機場送行。(中央社檔案照片)

在訪星期間,李登輝獲高規格禮遇,並與李光耀等人舉行會談。對於新加坡稱他為「台灣」來的總統,而非「中華民國」,在當時時空環境下,李登輝表示「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

這是李登輝務實外交的其中一個例子,「名」雖然重要,但對他來說,「實」更為重要。

時隔5年,正值台灣推動南向政策之際,李登輝1994年再度出訪東南亞,以「度假外交」的方式訪問菲律賓、印尼、泰國等非邦交國,分別與菲律賓總統羅慕斯(Fidel Ramos)、印尼總統蘇哈托(Suharto)、泰國國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等人會面。

所謂度假外交,名義上是度假,但製造與其他元首不期而遇的機會,雙方在一個比較不正式的場合見面。低調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施壓、從中破壞。

李登輝1994年再度出訪東南亞,以「度假外交」的方式訪問菲律賓、印尼、泰國等非邦交國。圖為李登輝(前右)1994年2月14日在泰國與泰國副總理林日光(左)進行一場球敘。(中央社檔案照片)
李登輝1994年再度出訪東南亞,以「度假外交」的方式訪問菲律賓、印尼、泰國等非邦交國。圖為李登輝(前右)1994年2月14日在泰國與泰國副總理林日光(左)進行一場球敘。(中央社檔案照片)

除了推動與非邦交國的關係,強化與邦交國關係也是一大重點。1994年5月,李登輝訪問當時的邦交國哥斯大黎加、南非,參加兩國總統就職典禮。這趟跨洲之旅路途遙遠,由於須過境第三國,也開啟所謂的「過境外交」。

前外交部長程建人表示,台美斷交後,並沒有台灣總統過境美國的先例。美方經多方考量後決定,讓李登輝專機過境夏威夷,但設下不能過夜、不能出境,只能短暫加油等諸多限制;過境時,李登輝並沒有下飛機。

隨後,李登輝按計畫先後訪問哥斯大黎加、南非,見證南非民主化的歷史時刻-曼德拉(Nelson Mandela)就任南非總統,並親自向這位南非首位黑人總統表達祝賀。曼德拉所屬的政黨「非洲民族議會」(ANC)與中國友好,李登輝此行擔負鞏固台斐邦誼重任;可惜的是,曼德拉仍在1997年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

1994年5月,李登輝(右)訪問當時的邦交國哥斯大黎加、南非,參加兩國總統就職典禮。圖為李登輝1994年5月11日晚間前往南非總統府拜會南非新任總統曼德拉(左)。(中央社檔案照片)
1994年5月,李登輝(右)訪問當時的邦交國哥斯大黎加、南非,參加兩國總統就職典禮。圖為李登輝1994年5月11日晚間前往南非總統府拜會南非新任總統曼德拉(左)。(中央社檔案照片)

1995年4月,李登輝訪問中東,因為中國打壓,以色列之行被迫取消,最後只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雖然中東行受挫,美國國會同時間正積極促成李登輝訪美。

同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李登輝訪美的決議案,當時柯林頓政府在國會壓力下,同意李登輝以「私人」、「非官方」形式訪問美國。

1995年6月,李登輝踏上美國本土,並在母校康乃爾大學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發表公開演講。他在演講中明確表示,「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友善且具實力的發展夥伴,有決心在國際社會扮演和平、具建設性的角色。

李登輝從過境夏威夷,到踏進美國本土發表公開演講,堪稱是任內最重要外交突破。他在康乃爾的演講登上國際媒體版面,中國強烈不滿,隨後掀起台海飛彈危機,試圖干預台灣在1996年舉行的首次總統直選,美國當時還派遣航空母艦航經台灣海峽監控情勢。

李登輝1995年6月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後,受到聽眾熱情的包圍。(中央社檔案照片)
李登輝1995年6月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後,受到聽眾熱情的包圍。(中央社檔案照片)

不過,1996年的選舉結果,李登輝仍以超過50%的得票率,順利連任總統。1997年,無懼中國打壓,李登輝再度出訪當時的友邦巴拿馬,參加國際運河會議。

在對日關係上,李登輝出生日治時期的台灣,從小接受日本教育,曾到日本唸大學,對日本有一份特殊情感,也對台日關係近數十年來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總統任內無法訪問日本,但2000年卸任後,李登輝曾多次訪問日本,掀起李登輝旋風;2015年訪日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特地前往飯店和李登輝會面,足見李登輝在日本政壇的影響力。

執政12年,李登輝任內邦交國數量,曾經一度達到退出聯合國後最多的30國,務實外交並成為台灣往後外交政策的支柱,尤其在台灣與美、日的關係上,留下重要的足跡和影響。(編輯:林克倫/謝佳珍)1090730

李登輝2005年10月19日在美國國會山莊發表簡短演說,是中華民國首位卸任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中央社檔案照片)
李登輝2005年10月19日在美國國會山莊發表簡短演說,是中華民國首位卸任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中央社檔案照片)
告別李登輝
李登輝成長於日治時代,曾經歷二次大戰,年過40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又成為當年國民黨權貴統治的接班人,一生宛如台灣近代史縮影。他推動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寧靜革命,12年總統任內六度修憲,一手打造台灣民主政治工程,國內主要政黨都與他有深厚淵源,在台灣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