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旋轉您的裝置達到最佳閱讀體驗
兩岸風雲

李登輝建八萬農業大軍 推動台灣經貿自由化

最新更新:2020/07/30 22:23
前總統李登輝在農業經濟上有極大貢獻,包括建立8萬農業大軍,排除萬難推動經貿自由化,都是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關鍵。圖為李登輝1998年1月9日出席中央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業務研討會,在致詞時強調「戒急用忍」政策是正確的。(中央社檔案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在農業經濟上有極大貢獻,包括建立8萬農業大軍,排除萬難推動經貿自由化,都是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關鍵。圖為李登輝1998年1月9日出席中央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業務研討會,在致詞時強調「戒急用忍」政策是正確的。(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楊淑閔台北30日電)前總統李登輝是農經專家,除了在政治面帶領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外,在農業經濟上也有極大貢獻,包括建立八萬農業大軍,排除萬難推動經貿自由化,都是台灣經濟轉型的重要關鍵。

回顧李登輝任內重要經濟政策,對台灣企業投資中國採取「戒急用忍」,推動台商海外投資往東南亞轉移的「南向政策」,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經濟樞紐的「亞太營運中心」,以及積極提升國際能見度、走向經貿自由化。

除了1991年成功加入區域經貿組織亞太經合會(APEC),李登輝任內也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提出入關申請並獲採認,經過12年入會談判,台灣終在2002年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正式加入WTO。

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表示,李登輝就任總統後,台灣剛好走過經濟高速成長時期,為了找到驅動經濟成長的新動能,推行國家建設六年計畫,透過公共基礎建設活絡投資;此外,半導體在1990年代逐漸茁壯,以及電信、金融等產業開放,「整個經濟施政,整體來講蠻成功的」。

儘管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備受批評,陳添枝說,「李登輝想透過戒急用忍,阻擋中國崛起的趨勢,但擋不住,就只是這樣而已。」

他指出,擋不住並不代表政策思維不對,如今中國走過高速成長階段,又經歷美中貿易戰、台商回流,「當初說不要對中國過度依賴,現在看也沒錯」。

前總統李登輝在政治上推動民主改革,在經濟上面對中國的崛起,採「戒急用忍」。(中央社檔案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在政治上推動民主改革,在經濟上面對中國的崛起,採「戒急用忍」。(中央社檔案照片)

陳添枝認為,對於中國,李登輝有兩大經濟策略,一是「戒急用忍」,希望阻止台商過度投資中國;二是亞太營運中心,利用中國崛起的能量,反過來壯大台灣。

「雖然這兩項政策都不被認為成功,但大方向沒有錯」。陳添枝指出,近幾年中國經濟走緩、美中貿易戰開打,不少專家學者都提醒應分散風險,以及台灣如何抓緊自身優勢、得到好處,其實背後的思維有一定程度相似。

「不要因為『戒急用忍』,就覺得他(李登輝)很封閉」,中經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說,他與中國的兩岸專家私下聊天時,對方曾評論「台灣好幾任總統,最難對付就是李登輝」,讚譽李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

劉孟俊表示,從經濟面、政治面等單一事件來看李登輝的成就,都會失之偏頗,李登輝是個「站在十字路口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寧靜革命者,帶領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在尚未完全民主化的時代,推動經濟自由開放;追求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不鎮壓而採正面回應、讓野百合學運順利落幕。劉孟俊感慨地說:「無論支持或反對,都要尊敬他。」

農經專家出身的李登輝,非常重視台灣農業發展。國民黨執政時代擔任農委會主委的陳保基說,李登輝是農業轉型的推手,讓台灣從早期傳統農業走向科技農業。

1997年口蹄疫情爆發,豬隻大量撲殺後,農委會在李登輝支持下推動養豬離牧政策,陳保基時任農委會畜牧處長,負責執行這項政策;他說,經費就是來自「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

農經專家出身的前總統李登輝,是農業轉型的推手,讓台灣從早期傳統農業走向科技農業。圖為1997年3月22日李登輝(前左2)因應口蹄疫疫情,至桃園縣蘆竹鄉視察養豬場。(中央社檔案照片)
農經專家出身的前總統李登輝,是農業轉型的推手,讓台灣從早期傳統農業走向科技農業。圖為1997年3月22日李登輝(前左2)因應口蹄疫疫情,至桃園縣蘆竹鄉視察養豬場。(中央社檔案照片)

曾在台灣省政府服務的前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前台南市副市長許漢卿也說,李登輝推動台灣農業轉型功不可沒,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時,給予農民支撐、減緩衝擊;在口蹄疫的疫情時,順勢讓小型、位在水源保護區豬場離牧,並推動養豬產業轉型。

許漢卿更指出,李前總統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期間提倡的「八萬農業大軍」,對台灣農業影響深刻。規劃培養8萬個專業農民支撐台灣農業生產,以當時農業總面積約80萬公頃計算,每人平均10公頃,可支撐農家經濟生活規模。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隨後推展「農業產銷班」,把個別農民整合成團隊、讓專業農戶一步步往前走,迄今可見毛豆、水稻、雜糧等大規模生產,即是循此方向漸漸成型。

許漢卿也說,後續還有取消雜糧保價收購以逐步降低保護程度,讓台灣跟國際接軌,並編列「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因應,緩衝農民受損程度。

陳保基表示,李登輝推動台灣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貿組織(WTO),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大,同時推動顧及農民權益的措施,近年儘管年事已高,但仍然不忘情,推動在台飼養日本和牛。

前總統李登輝(車上左)在花蓮兆豐農場租場地培育台灣和牛「源興牛」,2018年4月12日親自到農場,搭乘電動車視察牛舍內牛隻狀況。(中央社檔案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車上左)在花蓮兆豐農場租場地培育台灣和牛「源興牛」,2018年4月12日親自到農場,搭乘電動車視察牛舍內牛隻狀況。(中央社檔案照片)

更早之前,故總統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就由時任政務委員的李登輝把「肥料換穀」制度廢除掉,這是蔣經國非常自豪的農業改革。

不過,李登輝在總統任期後段,推動「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時任農委會主委的彭作奎主張採用德國規範農地上不能蓋農舍的百年計畫,但後來因為農會系統主張要開放,獲得李登輝支持,使得農地解禁,有條件開放興建農舍。

如今農地出現各種形式的「農舍」,許漢卿說,當年開放農地興建農舍,如今看來,李登輝的農業政績中農地解禁較具歷史爭議。(編輯:林克倫/潘羿菁)1090730

告別李登輝
李登輝成長於日治時代,曾經歷二次大戰,年過40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又成為當年國民黨權貴統治的接班人,一生宛如台灣近代史縮影。他推動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寧靜革命,12年總統任內六度修憲,一手打造台灣民主政治工程,國內主要政黨都與他有深厚淵源,在台灣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完整專題報導